高热也就是指发高烧,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高热患者会出现很多症状,比如说寒战、咳嗽、胸闷、头痛、腹痛、呕吐等。不同的症状,说明导致高热现象的病因不同,既然病因不同,那么在治疗方面自然也就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了。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高热的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一、生理反应
发热是人体患病时常见的病理生理反应。不同的疾病,在发热时常有不同的其他症状,大体地说有如下几种情况:
1.发热伴寒战,可能是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或败血症等。
2.发热伴咳嗽、吐痰、胸痛、气喘等,可能是肺炎、胸膜炎、肺结核或肺脓肿。
3.发热伴头痛、呕吐,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4.发热伴上腹痛、恶心、呕吐,可能是急性胃炎、急性胆囊炎等。
5.发热伴下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等,可能是细菌性痢疾。
6.发热伴右上腹痛、厌食或黄疸等可以是病毒性肝炎或胆囊炎。
7.发热伴关节肿痛,可能是风湿热或败血症等。
8.发热伴腰痛、尿急、尿刺痛,可能是尿路感染、肾结核等。
9.发热伴有局部红肿、压痛,可能是脓肿、软组织感染等。
10.间歇性发热伴寒战、畏寒、大汗等,可能是疟疾或伤寒等病。
11.发热伴皮下出血及粘膜出血,可能是流行性出血热、重症病毒性肝炎、败血症或急性白血病等。
二、降温措施
1.物理降温
将患儿置放于环境安静、阴凉、空气流通处。用冷温毛巾或冷水袋,敷头额、双腋及腹股沟等部位,或用布包裹的冰袋枕于头部或放置于上述部位。亦可用冷水(28~30℃)或酒精(30~50%)于四肢、躯干两侧及背部擦浴。擦浴时如患儿出现皮肤苍白或全身皮肤发凉应立即停止。也可用冷生理盐水(30~32℃)灌肠,对疑为中毒型菌莉者更为适宜,既可降温,又便于取粪便标本送检。
2.针刺降温
常用穴位为曲池、合谷、大椎、少商、十宣等。
3.药物降温
对未成熟儿,小婴儿与体弱儿一般不用解热剂降温。常用的解热剂有APC5~10mg/kg/次,或阿鲁散1-2岁婴儿每次1-2片(每片含阿司匹林0.0,鲁米那0.0)。也可用小儿退热栓(扑热息痛栓),1~6岁,1粒/次,一日1-2次,将栓剂塞入肛门。
三、其它对症处理
高热时不显性水分丢失增多,加之食欲减退,应及时补充水份和电解质。口服有困难者给予静脉补液,并注意热量的供给,使用1:4(含钠液:葡萄糖液)液,可适当予以钾盐等。
对伴烦躁不安、反复惊厥或一般降温措施效果不著者,可酌情选用氯丙嗪与异丙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