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回盲肠综合征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疾病介绍

回盲肠综合征(ileocecalsyndrome),又称粒细胞减少性肠病、粒细胞减少性小肠结肠炎,亦有称之为白血病合并盲肠炎。白血病及其他血液系统恶性病变,如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周期性粒细胞减少症等病人可合并此病征。病变可累及回肠末端、盲肠、阑尾及右半结肠。临床主要表现为粒细胞减少期间的发热、腹痛、腹胀、腹泻、血便、恶心、呕吐等。

小儿回盲肠综合征常见症状及对应治疗方法大全


一、小儿回盲肠综合征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中毒性结肠扩张

在急性活动期发生,发生率约2%,是由于炎症波及结肠肌层及肌间神经丛,以致肠壁张力低下,呈节段性麻痹,肠内容物和气体大量积聚,从而引起急性结肠扩张,肠壁菲薄,病变多见于乙状结肠或横结肠。诱因有低血钾、钡剂灌肠及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或鸦片类药物等。临床表现为病情迅速恶化,中毒症状明显,伴腹胀、压痛、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白细胞增多,X线腹平片可见肠腔加宽,结肠袋消失等。容易并发肠穿孔。病死率可达11%~50%。

  2、溃疡穿孔

在结肠扩张基础上易引起溃疡穿孔并发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3、溃疡出血

因溃疡累及血管发生出血外,低凝血酶原血症亦是一个重要原因。往往因出血量大而需要治疗。

  4、癌变

癌变的发生与疾病时限和病变范围有关,病程越长,范围越广,癌变越多。发生率约5%,比无结肠炎者高10倍,多见于结肠炎病变累及全结肠、幼年起病和病史超过10年者。

5、结肠狭窄和肠梗阻

修复过程中,大量纤维组织形成的瘢痕可引起结肠狭窄和肠梗阻,多见于结肠远端。

二、小儿回盲肠综合征应该如何预防

各种血液系统疾病在治疗中,应加强支持疗法,严格防治各种继发性感染性疾病。对极小的或患病早产儿通过使用全肠道外营养而延迟数日或数周喂养,然后在数周的时间内缓慢增加肠道喂养,可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这是令人可信的。然而另有一些研究未发现这一过程的益处。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在新生儿监护中集中散发或暴发流行;流行病学的研究已证实一些集中散发病例与特殊的病原菌有关(如克雷白菌,大肠杆菌,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但通常未有特殊的病原菌被发现

三、小儿回盲肠综合征有哪些典型症状

本病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粒细胞减少期间的发热,腹痛,腹胀,腹泻,血便,恶心,呕吐等,粒细胞计数严重减少,可低于0.5×109/L,体温多在38~39℃,腹痛多为持续性右下腹痛,类似阑尾炎;亦可呈弥漫性疼痛,类似腹膜炎,腹泻严重者可有腹胀,脱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大便性质不定,可为水样便或果酱样血便等,腹泻严重并发败血症者,可出现循环障碍,病死率可达80%。

四、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病人的饮食宜忌

营养饮食原则

1、低盐饮食

每日只可用3~5克食盐。日常饮食应选择含钠较低的食物,如豆类及豆制品、蔬菜类、果类等。

2、进食含钾高的食物

含钾高的食物有:鲜香菇、黄瓜、柑橘、甜玉米、糯米、马铃薯、桂圆、葡萄、椰子、柿子、西瓜、芒果等。

  3、多食碱性食品

碱性食品有:豆类、蔬菜、水果、栗子、百合、奶类、藕、蛋清、海带、茶叶等。

  4、高蛋白饮食

高蛋白食物有:黄豆、蚕豆、豌豆、花生、牛肉、猪肉、鸡肉、鸭肉、内脏、鸡蛋、奶粉等。

五、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发病原因

本病征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一般认为与粒细胞减少、白血病细胞肠道浸润、强力化疗药物的应用(尤其是阿糖胞苷)和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

  2、发病机制

白血病可使胃肠道广泛受累,可有结肠黏膜出血、坏死,小肠黏膜溃疡、回肠穿孔、阑尾炎。本病征多累及回盲肠和右半结肠,其可能原因是因为该区域淋巴组织丰富,肠腔较扩张,肠壁较厚,容易继发黏膜缺血和细菌感染。白血病浸润是本病征的发病基础,强力化疗药物的应用和粒细胞减少时的继发感染是本病的直接原因。

六、小儿回盲肠综合征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血象检查粒细胞计数显著减少,可〈0。5×109/L,原发病若为再障则全血细胞显著减少。

2、血液检查做血PH值和血钠,钾,氯等检查。

3、大便检查可有血便等异常改变。

七、西医治疗小儿回盲肠综合征的常规方法

一、治疗

1、内科治疗

禁食、补液、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应用敏感的广谱抗生素、输注血制品、静脉高能营养等。抗生素应首选针对肠道杆菌的杀菌剂,宜联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生素。怀疑真菌感染时,应及时用抗真菌抗生素。有低血压和循环障碍者,应积极抗休克治疗。粒细胞的输注,不可能提高外周血粒细胞水平,对治疗感染未必有效,加之代价昂贵、可有其他并发症,故不能作常规疗法。

  2、外科治疗

一般主张尽可能避免手术探查和部分肠段切除术。手术指征为:

(1)持续性胃肠道出血:纠正凝血异常后,血小板、粒细胞减少在逐渐恢复中,但仍有持续性胃肠道出血者。

(2)有肠穿孔: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提示有肠穿孔者。

(3)临床情况逐渐恶化:内科治疗过程中,临床情况逐渐恶化,需用血管收缩剂和大量补液维持循环者或败血症未能控制者。

(4)腹腔内病变进展:粒细胞恢复正常,而腹腔内病变有进展者。

对本病征的治疗常需内外科医生的密切配合和对病程的仔细观察。本病治疗期间暂停强力化疗。

二、预后

本病征的预后取决于病因。出现并发症者,病死率较高。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