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亢

脾亢疾病介绍

脾亢是一种综合征,引起脾大原因有多种,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粟粒性肺结核、布鲁菌病、血吸虫病、黑热病及疟疾等。临床表现为脾大,血细胞减少可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脾切除后血象正常或接近正常,症状缓解。

脾亢常见症状及对应治疗方法大全


一、脾亢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脾亢生理上的影响主要和脾脏的功能相关,血液在经过脾脏时,血细胞过度遭到毁损,造成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伴随一系列的症状。

1、脾栓塞及脾周围炎:可见左上腹或左下胸剧痛,且随呼吸加重,局部压痛摩擦感,可闻及摩擦音。

2、合并各种感染:主要原因是白细胞降低所致。重症病例会因出感染、血倾向等危及生命,

二、脾亢应该如何预防

平时注意保护好脾脏才能减少脾脏疾病的发生,

1、健脾法

每日晨起和入睡时,可躺在床上做仰卧起坐运动,每日20~40次。老年宜双手摩腹,取仰卧睡姿,以肚脐为中心,手掌旋转按摩20次。散步也能养脾健胃,可使食欲增加、气血畅通。此外,健脾可选用莲子、银耳、百合、白扁豆、薏苡仁、山药与糯米煮粥服食。

2、温脾法

夏天,人都贪食冷食,容易脾胃积冷,引起消化不良,可采用热敷法,温脾有效。取食盐100克,上火炒热,装入较厚布袋,放在腹部,即可温脾散寒,消止腹痛。

三、脾亢有哪些典型症状

脾亢患者血细胞减少可出现贫血、感染和出血倾向。脾大通常无症状,往往在体检时发现。有时巨脾的症状也很轻微,患者可感到腹部不适、胃纳减小或向一侧睡时感到不舒服。如有左季肋部与呼吸相关的疼痛及摩擦感,往往提示脾梗死的可能。

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大,其脾功能亢进引起血细胞减少的程度是不一样的。通常淤血性脾大时血细胞减少较为明显。浸润所致的脾大如慢性白血病时,脾亢往往不太明显。临床上脾大的程度与脾功能亢进也不一定平行。

四、脾亢病人的饮食宜忌

以下几种汤可以有效的调理脾脏,从而缓解脾亢的症状。

1、清补凉瘦肉汤有去湿开胃,除痰健肺等温和清凉功效,特别适宜身体瘦弱,虚不受补者饮用,是夏秋季节的合时汤水。

2、绿豆银耳汤消暑解毒的同时更有益气补血的功效。

3、人参竹荪汤除了有清凉退火的作用,还可以益气生津。

4、参麦骨汤清热润肺,同时消暑止渴。

5、清补凉汤健脾益气,同时清热润肺。

6、老黄瓜瘦肉汤暑热天饮用,能清热、解暑、止渴、利尿。

五、脾亢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脾亢与脾大有关,引起脾大的病因包括:

1、感染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粟粒性肺结核、布鲁菌病、血吸虫病、黑热病及疟疾等。

2、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Felty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结节病等。

3、淤血性疾病

淤血性疾病包括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布-加综合征、肝硬化、门静脉或脾静脉血栓形成等。

4、血液系统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包括溶血性贫血、浸润性脾大等

5、脾的疾病

脾的疾病包括脾淋巴瘤、脾囊肿及脾血管瘤等。

  6、原发性脾大

发病原因不明。

六、脾亢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脾亢通常表现为腹部不适,一般需要通过下面的检查确诊:

1、脾脏肿大。

2、外周血细胞减少:其中红细胞、白细胞或血小板可一种或多种(两种或三种)同时减少。

3、骨髓造血细胞增生: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部分病例可出现轻度成熟障碍表现。

4、脾脏切除后可使外周血象接近或恢复正常。

5、51Cr标记的血小板或红细胞注入体内后,进行体表扫描,可提示血小板或红细胞破坏过多。

七、西医治疗脾亢的常规方法

切除脾脏及X线放射治疗并不能解除引起脾亢的原发病,所以一般应先治疗原发疾病,若不能收效,则在切脾后再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脾脏切除的指证有以下各点:

1、脾肿大显著,引起明显的压迫症状。

2、贫血严重,尤其是有溶血性贫血时。

3、有相当程度的血小板减少及出血症状。若血小板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切除脾脏后可能出现血小板增多症,甚至发生血栓形成,所以血小板正常或轻度减少者不宜切脾。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