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贲疾病介绍
病名:指肺积,《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肺脉,……滑甚为息贲,上气。难经·五十四难;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热,喘咳,发肺壅。”杨玄操曰:“息,长也。贲,鬲也。言肺在膈也,其气不行,渐长而通于膈,故曰息贲。一曰:贲,聚也,言其渐长而聚蓄”(见《难经集注》)。《济生方》卷四:“息贲之状,在右胁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缘,或如针刺。”治用息贲丸、调息丸、息贲汤等方。参见肺积条。
息贲常见症状及对应治疗方法大全
一、息贲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息贲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本病是肺气郁结,痰热互结,壅闭于肺,致使肺失宣降所引起的。息贲之状,在右胁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缘,或如针刺。”治用息贲丸、调息丸、息贲汤等方。参见肺积条。
二、息贲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痰等。息贲之状,在右胁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缘,或如针刺。”治用息贲丸、调息丸、息贲汤等方。参见肺积条。
三、息贲有哪些典型症状
症见右胁下有包块,形状如履着的杯子,呈急迫感,有见胸背痛、吐血、伴有寒热、咳嗽、呕逆、呼吸迫促等症状。息贲之状,在右胁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缘,或如针刺。”治用息贲丸、调息丸、息贲汤等方。参见肺积条。
四、息贲应该如何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
五、息贲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胸部平片:腹部平片,肺通气功能,胃液潜血试验,胃镜,胃超声检查。
2、腹部平片:不用引入任何造影而拍摄的腹部照片称为腹部平片。腹腔内的脏器的密度都属于软组织密度,缺乏自然对比。但是,当某种脏器因疾病而发生钙化或有不透X线的异物、结石,或腹腔内有游离气体出现,肠腔内气体、液体增多或肠管有扩张时,就会出现密度高低的差别而在照片上显示出来。
六、息贲病人的饮食宜忌
【处方】半夏(汤洗七次)吴茱萸(汤洗)桂心人参甘草(炙)桑白皮(炙)葶苈(炒)各75克
【制法】上为锉散。
【功能主治】治肺之积,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久久不愈,洒洒寒热,气逆喘咳,发为肺痈,脉浮。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红枣2枚,煎至160毫升,空腹时服。
七、西医治疗息贲的常规方法
息贲之状,在右胁下,大如覆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目瞑,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缘,或如针刺。”治用息贲丸、调息丸、息贲汤等方。参见肺积条。
1、息贲汤:半夏、桂心、人参、吴茱萸、桑白皮、葶苈、甘草。
2、五灵丸:五灵脂、川乌、没药、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