匐行性脉络膜萎缩

匐行性脉络膜萎缩疾病介绍

匐行性脉络膜萎缩又称盘周地图状轮状脉络膜病变,是眼底后极部脉络膜毛细血管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

匐行性脉络膜萎缩常见症状及对应治疗方法大全


一、匐行性脉络膜萎缩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视力损害:眼功能包括形觉色觉和光觉。视力是比较精确地表示形觉的功能,可分为中心视力和周边视力,中心视力是通过黄斑中心获得的,周边视力指黄斑以外的视网膜功能。

2、失明:视力丧失到全无光感,双眼失去辨解周围环境的能力,卫生组织把双眼中优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小于0.05或视野半径小于10?者列为盲,并分为一级盲和二级盲。

二、匐行性脉络膜萎缩应该如何预防

1、可多吃维生素A,最好的食物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禽蛋等;胡萝卜、菠菜、苋菜、苜蓿、红心甜薯、南瓜、青辣椒等蔬菜中所含的维生素A原能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

2、可多吃含有决明子、菊花、山楂、珍珠粉等的保健茶。

3、少吃含淀粉内的食物如:土豆芋头粉丝粉条红薯等凉粉。

4、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洋葱、胡椒、辣椒、花椒、芥菜、茴香。

5、戒烟戒酒、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6、不要吃过于坚硬和不消化的食物。

三、匐行性脉络膜萎缩有哪些典型症状

一、视功能改

变主要的自觉症状为视力减退,眼前黑影,视力下降的程度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大小,如未累及后极部或黄斑中心凹者,则视力损害较轻,视野检查周边视野正常,可出现绝对或相对中心或旁中心暗点,视觉电生理检查可以发现少数病人的ERG及EOG异常。

二、眼底改变

1、急性期:初期主要眼底特征是在后极部视网膜血管下有多发的,边界不清,大片状黄白色,不规则病灶,呈地图样形态,以视盘为中心向黄斑部及赤道部扩展,病灶可反复再发,在急性病灶中夹杂视网膜脉络膜萎缩灶,病灶周围有黄白色进行边缘,并向病灶周围正常视网膜血管下深层组织侵犯,呈匐行状改变,病灶浅面的视网膜水肿,视网膜血管充盈扩张,视盘水肿,有人报道有炎性细胞在玻璃体内,但也有认为无任何炎症现象者,黄斑部及其他部位的视网膜下可有出血,并伴有后极部浆液性视网膜或色素上皮脱离及黄白色渗出物,病变消退或痊愈后6~8周又可再次复发,病变在陈旧病灶基础上向周围延伸,病灶的中央有视网膜脉络膜萎缩斑,边缘病变呈匐行性,向正常视网膜血管下深层组织侵犯。

2、亚急性期:发病6~12个月后,RPE和视网膜水肿消退,视网膜下黄白色渗出物吸收,病损区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脉络膜的毛细血管破坏,为灰棕色瘢痕组织代替,病变区及边缘有色素脱失和沉着,瘢痕可为孤立性;也可融合成地图状,陈旧性的病灶区脉络膜大血管暴露,萎缩区的边界清楚,与正常眼底有明显的界限,视网膜下可出现新生血管,病变有时停止一段时期,以后又活动进展。

3、慢性期:病变停止进展完全萎缩,为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形成视网膜下瘢痕,并常见到其中的大脉络膜血管,病变有清楚边界,每个病灶在病变过程中多是同样大小,无炎症反应,无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和RPE脱离。

四、匐行性脉络膜萎缩病人的饮食宜忌

一、匐行性脉络膜萎缩吃哪些对身体好

1、可多吃维生素A最好的食物来源是各种动物肝脏、鱼肝油、鱼卵、禽蛋等;胡萝卜、菠菜、苋菜、苜蓿、红心甜薯、南瓜、青辣椒等蔬菜中所含的维生素A原能在体内转化为维生素A。

2、可多吃含有决明子、菊花、山楂、珍珠粉等的保健茶。

二、匐行性脉络膜萎缩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少吃含淀粉内的食物如:土豆芋头粉丝粉条红薯等凉粉。

2、尽量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例如:洋葱、胡椒、辣椒、花椒、芥菜、茴香。

3、戒烟戒酒、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4、不要吃过于坚硬和不消化的食物。

五、匐行性脉络膜萎缩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未阐明。曾被提到的可能致病因素有:感染、免疫反应引起的脉络膜血管闭塞以及原发性脉络膜硬化等。Duke-Elder认为可能属于原发性脉络膜萎缩,Yanaff认为则是一种营养不良(dystrophy)。

二、发病机制

Schlaegel认为本病主要侵犯脉络膜毛细血管,并导致RPE的萎缩性改变。如果侵犯黄斑部引起视力丧失,发病机制可能与缺血有关。本病的瘢痕期表现脉络膜血管和RPE损害。病变的形态和范围很可能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单位分布有关,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在病变的活动期可见脉络膜毛细血管的无灌注分片区。在病变静止期,脉络膜萎缩区也表现分片分布的强荧光。这些都说明病变主要发生在脉络膜毛细血管层。

六、匐行性脉络膜萎缩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组织病理学:病灶处脉络膜与视网膜分离,均有显著水肿,组织增厚可达正常组织厚度的5倍,在脉络膜,视神经节细胞层和神经纤维层有组织坏死,在视网膜外层与外界膜有出血及机化性肉芽肿。

2、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病变活动时,动脉期病变区呈现弱荧光,这是由于组织水肿遮蔽,或脉络膜毛细血管迟缓充盈或不充盈,但弱荧光的边缘部分显示强荧光,造影晚期病变区组织着色,出现强荧光,视盘毛细血管扩张并有荧光渗漏,视网膜静脉充盈,管壁增厚,并有渗漏,在病变瘢痕期造影时,因病灶区脉络膜毛细血管和RPE消失,视网膜下有瘢痕组织遮挡,出现不规则荧光暗区,但脉络膜大血管及周围的脉络膜毛细血管显影正常,这是由于从边缘附近的正常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向瘢痕区的弥散,造影晚期,病变区组织着色,呈现均匀一致的强荧光。

3、吲哚青绿血管造影:在本病急性期造影各期显示明显的持续性弱荧光,晚期病损有锐利的清楚边缘,有些病例在活动性炎症区域外可看到局灶性的强荧光区,在亚急性期,脉络膜大,中血管在病损内可见,脉络膜毛细血管和较小的脉络膜血管持续性充盈延迟或无灌注,晚期可见病损区内的普遍染色和强荧光,在慢性期,由于炎症后陈旧性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的发生,在早期充盈期造影显示脉络膜充盈延迟或不充盈,随着RPE和内层脉络膜的丧失,可见弱荧光(图3),当存在脉络膜新生血管时,可见到新生血管的强荧光。

七、西医治疗匐行性脉络膜萎缩的常规方法

一、中西合治

1、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根据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分为以下4型:①脾气虚弱,浊气上犯型。治以健脾化痰,通络明目,方用加味温胆汤。

2、处方:太子参10g,白术15g,茯苓15g,半夏10g,枳实10g,竹茹8g,陈皮6g,泽兰6g。日1剂,连服7剂。

3、肝肾两亏,目失濡养,故目内干湿,视物昏朦,肝肾精血不充,血脉不利,则目内滞留之渗出物以及沉着之色素难以消退,故病程较长。对肝肾不足,目失滋养所致匐行性脉络膜萎缩治宜补益肝肾明目为全。

4、对于久病过劳所致气血不足,心营亏损,神光衰微引起的匐行性脉络膜萎缩,治宜养心补血,兼以健脾。

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视力恢复好,复发率低,明显优于西医药治疗。但必须辨清病机,审因论治,不必拘泥于上述几型,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二、预后

侵犯黄斑部可引起中心视力丧失。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