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眼

小儿疳眼疾病介绍

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疳眼、疳毒眼、疳疾上目。小儿疳眼外障、疳病攻眼症等继发于小儿疳积,多因脾胃亏损,精血不足,目失濡养,肝热上攻所致。症见眼部干涩羞明,黑睛生翳,溃穿可成蟹精、旋螺突起,甚至眼球枯萎失明。相当于角膜软化症。

小儿疳眼常见症状及对应治疗方法大全


一、小儿疳眼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1、伴口渴、腹泻、肚胀大、青筋暴露(“青筋”其实不是筋,而是血管。正常情况下,它应该是看不清楚的,可一旦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压力增高,它就会在皮肤表面凸起,甚至出现扭曲变色等现象)等症

2、本病如果不能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易致失明。全身若见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频频泄泻,胃纳全无,哭声嘶哑而低微,手足俱肿者,病属重危,不仅可能双眼失明,而且还有生命危险。

二、小儿疳眼应该如何预防

1、对惭乳期的婴儿及发育期的幼儿和儿童,以及孕妇和哺乳期的妇女,应适当补充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及蛋类、鱼类等食物。对婴幼儿,尤应做到合理喂养,防止饮食偏嗜和过食肥甘厚腻之品。

2、小儿若有疳积见症,应及早治疗,凡患儿频频眨目,或闭睑不开,喜伏母怀者,应警惕本病的发生。对麻毒攻目者,亦需注意观察是否合并本病。

3、讲究卫生,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避免不必要的“忌口”。

三、小儿疳眼有哪些典型症状

1、双眼发病,初起症轩.多见夜盲(又称雀目),眼珠干涩羞明,频频眨目。继而白睛萎黄,眼珠转动时,白睛表层于环绕黑睛处呈晕状皱起,黑睛失泽,知觉减退。随病情发展,白睛正对睑裂两侧出现略带银灰色之三角形干燥班,基底向着黑睛边缘,不为泪液所湿润;黑睛表面枯晦。甚至混浊如毛玻璃状。严重时,羞明显著,白睛粗厚如皮肤;黑睛知觉丧失,呈灰白色胶冻样混浊,甚至表面糜烂破损,并有黄液上冲等症。愈后往往遗留翳障,影响视力。本病黑睛极易溃破,变为蟹睛、眼珠枯萎等恶候。

2、全身症:初起常见患儿面色萎黄,身体羸瘦,毛发枯焦,掩面而卧,或烦躁不宁。若见腹大如臌,青筋暴露,频频泄泻,胃纳全无,哭声嘶哑而低微,手足俱肿者,病属危重,除可致双眼失明外,尚有生命危险。

四、小儿疳眼病人的饮食宜忌

1、青葙子茶:青葙子15克,绿茶5克。将青葙子和绿茶置于纱布袋中,沸水泡10分钟饮用。每日1剂。可祛风热、清肝火、适用于目赤肿痛者。

2、石膏粥:生石膏50克,粳米100克。先将石膏水煎半小时,去渣后放入粳米熬粥。每日1剂。可辛凉清热、除烦止渴,适用于眼红痛、口干重的患者。

3、绿豆藕羹:藕1节,绿豆30克。将藕洗净切成小块,与绿豆同煮至熟烂后食用。每日1剂。可清热凉血、去赤止痛,适用于眼热赤痛者。

五、小儿疳眼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饮食不节、喂养不当、食有偏好等损伤脾胃,或久病虚嬴,脾胃虚弱等,皆可导致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酿成疳积。脾病及肝,肝血虚少,目窍失养且阴血不足,肝热内生,上攻于目,遂发本病。此外,病中无原则地忌口的小儿,及患寄生虫病之类消耗性疾病者易患此病。

六、小儿疳眼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有下列表现者,应尽快到医院进行眼科检查:

  1、眼部干涩:羞明,频频眨目,暗处或入夜视物模糊不清。

2、白睛干燥:少泽,起皱,眦部白睛出现银白色三角斑。

  3、黑睛混浊:知觉减退,重者继发凝脂翳及黄液上冲,或软腐溃陷,穿破而成蟹睛。

4、有喂养不当:营养不良或慢性腹泻病史。

七、西医治疗小儿疳眼的常规方法

一、肝脾亏虚

1、[主证]小儿食少腹胀,面黄体瘦,夜盲初起,白睛干涩,频频眨目。

2、[证候分析]脾胃气虚,失于健运,内有积滞,则食少腹胀。气血生化不足,不荣头面及肌肉,故面黄体瘦。血不养目,因而在暗光下或黄昏后不辨人物,白睛干涩,频频眨目。

3、[治法]健脾消积,养肝明目。

4、[方药]八珍汤加减。原方用于本证可去川芎,加山楂、麦芽、陈皮、夜明砂、鲜猪肝,取其健睥益气消积,养肝补血明目。

二、脾虚肝热

1、[主证]虫积日久,腹胀便溏,午后潮热,烦躁不宁,黑睛生翳,或糜烂。[证候分析]虫积日久,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常,则腹胀便溏。气血生化不足,肝失濡养,热自内生,故午后潮热,烦躁不宁。肝热上攻,则黑睛生翳或糜烂。

2、[治法]健脾清肝,杀虫消疳。

3、[方药]肥儿丸加减。方中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楂、神曲、麦芽健脾消积;黄连、胡黄连清湿热;芦荟、使君子清热杀虫消疳;诸药组方,健脾清肝,杀虫消疳。黑睛翳溃或黄液上冲者,宜选加龙胆草、栀子、蒲公英。白芍之类清肝泻热

三、脾虚湿困

1、[主证]面黄体瘦,精神萎靡,食少腹胀。大便溏泻,黑睛生翳或糜烂破溃,舌淡苔白脉濡。

2、[证候分析]脾胃受损,运化无力,故食少腹胀,大便溏泻。脾虚精气不得化生,形神皆失所养,则面黄肌瘦,精神萎靡,黑睛混浊,甚至糜烂破溃。舌淡苔白,脉濡均为脾虚湿困之象。[治法]健脾益气消疳。[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原方有健脾益气,升清降浊之功。用于脾虚有积滞者,可加神曲、麦芽;有虫积者,可加使君子、鹤虱、芜荑;湿郁化热者,酌加胡黄连。

四、中焦虚寒

1、[主证]面色苍白,大便频泻,完谷不化,肢厥脉微,黑睛糜烂或破损,形成蟹睛。

2、[证候分析]中焦虚寒,脾胃运化及升降失职,则自利频频,完谷不化。阳虚无以温煦,故面色苍白,肢厥脉微。精气不足,目失所养,则黑睛病变日重,甚至溃破,形成蟹睛。

3、[治法]温中散寒,补益脾胃。

4、[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原方以附子、干姜温中阳,散寒邪;人参大补脾胃元气,白术、甘草健脾益气。若用于阳虚甚者,可再加肉桂。如果黑睛病变同时,症见全身枯瘦,腹大筋青,便泻不止,口干声哑,手足浮肿,当以挽救生命为要,按儿科疳积之重危症论治。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