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疾病介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是Gallavard于1922年首先报道的,它多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经检查是一组没有明显心脏结构和功能异常的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常见症状及对应治疗方法大全
一、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当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时间过长时可出现眩晕、晕厥、血压下降等症状,可并发心脏扩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疾病,影响患者健康,一定要及时治疗。
二、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应该如何预防
本病病因未明,应积极预防诱发因素,如精神因素或运动可诱发。应促进患儿身、心健康发育,在日常生活中注意:
1、安定神志,避免精神紧张;室内保持清静,避免噪声和不良刺激。
2、用语言安慰患者,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决心和信心。
3、饮食适当,保持大便通畅;起居有节,慎防外邪侵袭,禁止烟酒。
三、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有哪些典型症状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可发生在各年龄组儿童和青少年。报道最小年龄为1岁。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或精神紧张抑郁等精神因素常为诱发因素,无明显诱因时亦可发生。发作可表现为突发突止,有轻度的心悸、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不伴晕厥、休克等;亦可表现为持续性发作,依据时间长短不一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晕厥、休克及心功能衰竭。
四、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的饮食宜忌
特发性室性自主心律患者的饮食宜清淡,并少吃多餐。食物应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并注意热量平衡。少吃高脂、高糖、高盐的食品,少吃刺激性食品。
五、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因不明。曾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患者进行心内膜心肌活检,发现部分患儿有轻微的心肌炎或心肌病改变,认为是亚临床型心肌炎。部分IVT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VT)发作由于精神因素或运动诱发,可能因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平衡失调引起。有报告IVT呈家族性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电生理研究其发病机制可能为浦肯野纤维网微折返或触发活动。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分类方法有多种,最为常用的是根据室速的起源部位进行分类。特发性室速经典的起源部位为右室流出道和左室间隔部,分别称之为特发性右室流出道(RVOT)室速和特发性左室心动过速(ILVT)。少数特发性室速起源于心室的其他部位。也有学者根据室速对药物或运动的反应,将其分为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腺苷敏感性室速、儿茶酚胺依赖性室速和运动诱发室速。
六、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应该做哪些检查?简述如下:
应做心肌酶测定、血电解值、pH值和免疫功能等检查。常规应做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
1、心电图
根据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发作诱因、心电图表现和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可将其分为左室、右室和儿茶酚胺敏感性IVT。
左室IVT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型,伴电轴左偏,多数异位冲动起源于左后分支的浦肯野纤维网内,此型多见。少数起源于左前分支的浦肯野纤维网内,QRS波呈右束支阻滞,伴电轴右偏。
2、触发激动
自期前刺激至诱发的室速的第1个搏动的间期,呈正比关系,支持触发活动可能为这种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七、西医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常规方法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治疗方法简述如下:
一、左室IVT用维拉帕米(异搏定)治疗
有终止发作和预防复发的良好效果。普罗帕酮(心律平)也有一定效果。利多卡因等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多无效。
二、右室IVT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可选用维拉帕米(异搏定)、普罗帕酮(心律平)或普萘洛尔(心得安)等,药物作用的个性差异较大。对药物治疗无效,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采用导管射频消融术。
三、儿茶酚胺敏感性IVT
采用β阻滞药效果最好。
四、射频消融术
对于反复发作的特发性室速采用射频消融治疗效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