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

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疾病介绍

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又称Scott综合征,其特征为单纯血小板促凝活性缺陷。本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病因和发病机尚未阐明。

 

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常见症状及对应治疗方法大全


一、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因本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可以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考虑。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本病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脑白质血管病变、肌肉内小动脉病变,结合秃头和腰痛,推测血管病变为炎症性。秃头的特点是整个头部脱发,类似放射性损伤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秃头,后者的病变本质是细小动脉病变,与炎症机制有关。

二、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可伴发拔牙后严重出血,月经过多,产后大出血及自发盆腔血肿等。
血液自心、血管腔外出,称为出血(hemorrhage)。流出的血液逸入体腔或组织内者,称为内出血,血液流出体外称为外出血。
内出血可发生于体内任何部位,血液积聚于体腔内者称体腔积血,如腹腔积血、心包积血。体腔内可见血液或凝血块。发生于组织内的出血,量大时形成血肿(hematoma),如脑血肿、皮下血肿等。量少时仅镜下始能查觉,在组织内有多少不等的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橙色血晶(hematoidin)的存在。皮肤、粘膜、浆膜的少量出血在局部形成瘀点(petechia),较大的出血灶形成瘀斑(echymosis)。

三、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有哪些典型症状

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病因不明,主要表现为脑白质血管病变、肌肉内小动脉病变患者一般并无易发淤斑,但可有拔牙后严重出血、月经过多、产后大出血及自发盆腔血肿等。

四、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应该如何预防

平时生活中,及时发现及时治疗。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能致死、致残、致愚者,其下代患病风险达50%,不宜结婚是显而易见的。隐性遗传病杂合子间的婚配,是生育重型遗传病患儿的最主要来源,因此必须劝阻两个杂合子间的结婚。

 

五、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本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病因和发病机尚未阐明,通常采取实验室检查,有以下几种:

1、血清凝血酶原时间: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是最恒定的异常,它反映全血凝固时凝血酶原消耗降低,是本病的筛选试验,凝血酶原酶活性降低,血小板第3因子(PF3)有效性降低。

2、用高岭土等诱导或在冰冻或融化后测定PF3的有效性,结果均降低,反映活化血小板加速凝血过程能力减弱,现认为PF3的测定能反映血小板磷脂的分布,活化的因子Ⅴ与血小板的磷脂特异地结合后进一步与因子Ⅹa结合的过程,因此,这三者的缺陷均能引起所测定的PF3活性降低,故在判断PF3有效性的测定结果时,需注意多方面的因素。

3、出血时间正常:说明只有凝血机制异常,并无初期止血的异常。

4、血小板数目,形态,黏附,释放和聚集功能均正常。

本病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小板表面AnnexinV的量明显减低。

六、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病人的饮食宜忌

患有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患者要注意平时吃东西不能太快,应该细嚼慢咽,有助于吸收,并且不能乱吃,如榴莲、西瓜、木瓜等热量高的水果不宜多吃,多吃苹果、山梨、哈密瓜等清热解毒的水果,日常也应多食新鲜的蔬菜类,对患者的病情好转都是很有帮助的。

 

七、西医治疗血小板促凝活性异常的常规方法

本病出血时间正常,血清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且临床缺乏典型的皮肤黏膜出血表现,具体治疗情况如下:

1、凝血酶原复合物中含有活化的凝血因子,部分活化的凝血因子不依赖PF3发挥作用,因此,有些患者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有效。
2、应考虑有可能诱发血栓形成,输注血小板可以有效的改善出血症状。
3、DNA分子水平,即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可以从分子水平即利用DNA或RNA分析技术直接检出杂合子,而且准确,特别是对一些致病基因的性质和异常基因产物还不清楚的遗传病,或用一般生化方法不能准确检测的遗传病。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