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不良痣

发育不良痣疾病介绍

发育不良痣(dysplasticnevus)又名发育不良痣综合征;B-K综合征;临床上常被误认为是浅表播散性恶性黑色素瘤。而本病与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存在一定的关系,倾向于家族发病。约有1/3~1/5的发育不良痣组织学与恶性黑色素瘤相近。发育不良痣所存在的分化障碍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损害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切除仍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

发育不良痣常见症状及对应治疗方法大全


一、发育不良痣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本病多数增长缓慢,或持续多年并无变化,但很少发生自发退变。发育不良痣具有20%左右的恶性改变可能,一旦转成恶性肿瘤可危及生命。故对于短期内迅速发展增大、痣体颜色加深以及皮肤溃烂坏死并散发出恶臭味的病例应引起重视,可行病理学检查明确是否有恶性改变。

二、发育不良痣应该如何预防

本病存在一定的关系,倾向于家族发病。约有1/3~1/5的发育不良痣组织学与恶性黑色素瘤相近。因其病因复杂,目前也未能明确,故无法从病因学角度来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间接预防本病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有可疑恶变的患者应及时检查明确同时进行手术切除治疗。

三、发育不良痣有哪些典型症状

1、损害可发生于体表任何部位,但最常见于躯干,其次为肢体,再次为面部。

2、损害单发或多发,通常较痣细胞痣大,有些直径可超过7mm,中央常高起,无毛,大小不一,边缘不规则或不清楚,颜色深浅不均。

3、损害多发时,可发展为恶性黑色素瘤,但若为单个则与恶性黑色素瘤无关。

典型病例,做病理检查可以确诊,而无困难,但出现浅表皮扩散的倾向时,则不易决定。

 

四、发育不良痣病人的饮食宜忌

    发育不良痣患者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此外,患者还需注意忌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

五、发育不良痣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发病原因

可在儿童期出现。约有1/3~1/5的发育不良痣组织学与恶性黑色素瘤相近。细胞的不典型性和增殖与日光暴晒具有一定相关性。此外,有研究认为。发育不良痣与11号染色体的部分缺失及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有关。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和发育不良痣还与内分泌性腺体综合征、自体免疫多腺体综合征相伴发。但目前,对以上相关性尚不能完全确定。

发育不良痣所存在的分化障碍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基础,内源性激素和外界环境促进了本病的发展。对恶性黑色素瘤易患家族进行基因学分析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疾病,异常基因可能存在于1p35或9p21.导致细胞周期酶p16/CDKN2A突变引起细胞分化异常。另外,在发育不良痣中紫外线诱导所产生的过多光化学产物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

2、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异常基因可能存在于1p35或9p21.导致细胞周期酶p16/CDKN2A突变引起细胞分化异常。另外,在发育不良痣中紫外线诱导所产生的过多光化学产物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

六、发育不良痣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一、真菌组织病理学

  1、组织表现:本病组织构型较细胞学的特点更为重要。

2、组织构型有:

(1)绝大多数为复合痣型,少数为交界型。

(2)边缘交界处黑色素细胞扩展超越中央真皮内痣细胞的范围。

(3)交界处痣细胞呈“桥”形融合。

(4)表皮突延伸,在边缘交界处尤为明显。

(5)表皮突基底及两侧有痣细胞巢。

(6)表皮棘细胞层中部或上部可见黑色素细胞,多呈巢状。

(7)常有轻度至中度炎症细胞浸润。

(8)在表皮突周围绕有粗而宽的胶原带。

二、细胞学特点

黑色素细胞的核大而深染,具多形性和不规则性,或核仁明显,但不见核丝分裂象。

七、西医治疗发育不良痣的常规方法

1、治疗

对本病主要应严密观察是否发生恶变。应定期随访,尤其对有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者、青春期、孕期和使用性激素替代治疗,应更加注意。

切除仍是目前首选治疗方法。切除范围应达皮损周边2~3mm。单个皮损可切除,多发者,可外用氟尿嘧啶或维A酸治疗。有或无家族性恶性黑色素瘤者,如不易检查皮损进展者应预防性切除。以上治疗均应终生定期随访,必要时活检。

2、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