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丹毒

类丹毒疾病介绍

类丹毒(erysipeloid)是由猪丹毒杆菌(erysipelothrixinsidiosa),亦称为猪红斑丹毒丝菌(erysipelothrixrhusiopatiae)感染所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常与职业有关,多发生于接触鱼肉的手部,引起类似丹毒样损害,可伴有全身症状。

类丹毒常见症状及对应治疗方法大全


一、类丹毒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发病初期患者主诉有畏寒,全身不适,头痛等。随后出现高烧,体温可达40℃,局部出现红色斑块,鲜红、有烧灼感,用手指轻压可褪色。皮肤有轻度水肿,炎症与周围界限清楚,边缘稍高出皮面,有时出现充满浆液性液体的水疱,病变附近的淋巴结肿大。下肢的丹毒常反复发作,引起皮下淋巴管阻塞,组织增厚,常见并发症:败血症型伴有关节痛和心内膜炎。

二、类丹毒应该如何预防

1、禁忌一切发物、助湿食品及酒类、辛辣物,多饮开水。

2、加强个人防护,防外伤。

3、日常饮食以清淡为主,如牛、羊肉及海鲜等偏热的食物及辛辣的食物在发病时都不能吃。

4、多休息,不要过于疲劳。过度劳累,能耗伤人体的气血,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应劳逸结合,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5、在发病期间要戒烟、戒酒。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防止接触性传染,不与家人共用洁具,每天要用温水洗脚,切忌用太热的水烫脚。

6、紫外线照射。平素应用养成勤洗脚的良好习惯,保持下肢清结卫生,应勤晒袜,有条件者可以经常更换鞋袜。

7、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尚须继续用药数日,不宜过早停药,以防复发。

8、本病痊愈后,往往在原发部位有反复再发的倾向,应保护原发部位,防止意外撞伤、虫叮、蚊咬或用力搔抓。

三、类丹毒有哪些典型症状

  本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潜伏期约1~5天,皮损以手部多见,临床上分为三型:

1、局限型

为最常见的一型,损害与丹毒相似,仅限于手指或手及足背,多为单侧性,呈局限性红斑或紫红斑,边缘轻度水肿,表面有水疱或大疱,境界明显,可向周围扩延,中心自愈,经过缓慢,无全身症状,自觉局部灼热,瘙痒或刺痛,病程约3~4周,愈后易复发,细菌血液培养阴性。

2、弥漫型

少见,开始于手指端,以后沿手臂向其他部位蔓延,皮疹时隐时发,可持续数天,伴有关节痛,发热等症状,患指可肿如香肠,疼痛剧烈难忍,活动障碍,细菌血液培养阴性。

  3、败血症型

罕见,全身出现盘状红斑或紫斑,伴有关节痛和心内膜炎,全身反应严重,呈毒血症样表现,如不积极治疗,患者约3个月左右死亡,细菌血液培养阳性。

四、类丹毒病人的饮食宜忌

面部播散性粟粒状狼疮食疗方:

1、板蓝根茶:板蓝根30克,绿茶适量。先将板蓝根水煎取汁,再用药汁泡茶频服。每日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丹毒早、中期。

2、大青叶茶:大青叶、生甘草各10克,大黄3克。将三者分别洗净,研成粗末,泡茶频服。每日1剂,代茶频饮。本方具有清热解毒、通腑排便的作用,适用于凡毒早、中期或兼便秘者。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五、类丹毒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发病原因

红斑丹毒丝菌是本病的致病菌,属丹毒丝菌属,为革兰阳性杆菌。在土壤及鱼类、猪、鸟类动物体表及肠道等处都有本菌分布,马、羊等动物在自然条件下也可感染。从事肉食业、皮毛业、渔业等人员及兽医、炊事员等,可通过手部的割扎伤或细微破伤而接触感染致病。

2、发病机制

人类感染本病,主要是由于接触了带菌的猪肉或鱼类,故发病与职业有关,易侵犯从事屠宰业、肉食业、皮毛业、渔业等人员以及兽医、炊事员等。传染途径多通过手部的割扎伤或细微破伤而发病,家庭妇女可因洗鱼切肉时,手指被鱼刺刺伤或被刀切伤而引起感染,但也有无明显外伤史,单纯接触而发病的。

 

六、类丹毒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败血症型细菌血液培养阳性,弥漫型细菌血液培养阴性,局限型细菌血液培养阴性。

表皮及真皮乳头层有明显水肿,真皮及皮下组织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浸润主要为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浆细胞等,用Gram-Weigert染色可在真皮深层,皮下组织的血管周围查见猪丹毒杆菌。

七、西医治疗类丹毒的常规方法

一、治疗

1、局限型者应用大剂量青霉素肌内注射,80万~160万U,2次/d,或于病灶周围以青霉素与盐酸普鲁卡因混合作环状封闭。局部禁用水洗,外用10%~20%鱼石脂或丹毒软膏,或用紫外线隔天照射1次。

2、弥漫型或败血症型者,除注射青霉素外,可内服磺胺类药物或注射免疫血清。

3、中医治疗参见丹毒。

二、预后

败血症型如不积极治疗,患者约3个月左右死亡。局限型病程约3~4周,愈后易复发。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