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疾病介绍
休克(shock)是机体由于各种严重致病因素引起的急性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的以神经-体液因子失调与急性循环障碍为临床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这些致病因素包括大出血、创伤、中毒、烧伤、窒息、感染、过敏、心脏泵功能衰竭等。
从临床角度休克可以定义如下:病人出现收缩压低于90mmHg或收缩压降低30%以上的(对高血压病人)动脉低血压现象。从病理生理学的观点看,休克是各种原因引起的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组织灌流不足引起细胞缺氧、无氧酵解增加,细胞功能所必须的ATP生成减少和乳酸中毒。休克时,各器官的组织灌流会重新分配,某些被“牺牲”,如肾和肝脾区,而另一些部位受到保护的时间会长一些,如大脑和心脏。组织灌流不足会导致多个内脏器官的衰竭,反过来又会使休克症状复杂化。
在临床各科尤其是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休克都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每年全世界有超过100万病人发生休克而需要急救。休克的发生和处理与其直接诱因、患者原发疾病和慢性健康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休克处理不积极或处理不当均可能导致包括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在内的严重后果。因此,正确判断休克成因或类型、其严重程度以及治疗方向,及时采取有效的综合治疗措施,严密监测患者内环境改变,根据治疗反应和监测结果改变调整治疗措施是提高休克救治成功率、防治并发症的关键。
休克常见症状及对应治疗方法大全
一、休克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并发症如下:
1.心力衰竭: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由于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该病的治疗应包括防止和延缓心衰的发生,缓解临床心衰的症状,改善其长期预后和降低死亡率。
2.急性呼吸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是指患者由于某种原因在短期内呼吸功能迅速失去代偿,出现严重缺氧和(或)呼吸性酸中毒者。其原因多为溺水、电击、创伤、药物中毒等,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须及时抢救才能挽救生命。近年来,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作为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种类型日益多见。,
3.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一组综合征。由多种病因引起,使肾小球滤过功能迅速下降至正常的50%以下,血尿素氮及血肌酐迅速增高并引起水、电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及急性尿毒症症状。急性肾衰可见于各科疾病,急性肾衰与慢性肾衰不同,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则肾功能可完全恢复,如延误诊治,则可致死。预后与原发病、年龄、诊治早晚、是否合并多脏器衰竭等因素有关。
4.脑功能障碍:是指某一区域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导致其功能发生短暂的障碍,简称TIA。常见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部分病人可发展为脑梗塞 。
5.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肝功能衰竭是原来无肝病者肝脏受损后短时间内发生的严重临床综合征,死亡率高。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性肝炎。脑水肿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除少数中毒引起者可用解毒药外,目前无特效疗法。原位肝移植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生物人工肝支持系统和肝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处在研究早期阶段,是很有前途的新方法。
二、休克应该如何预防
休克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对有可能发生休克的伤病员,应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对外伤病员要进行及时而准确的急救处理,活动性大出血者要 确切止血;骨折部位要稳妥固定;软组织损伤应予包扎,防止污染;呼吸道梗阻者需行气管切开;需后送者,应争取发生休克前后送,并选用快速而舒适的运输工具,运输时病人头向车尾或飞机尾,防行进中脑贫血,后送途中要持续输液,并做好急救准备。
严重感染病人,采用敏感抗生素,静脉滴注,积极清除原发病灶(如引流排脓等),对某些可能并发休克的外科疾病,抓紧术前准备,2小时内行手术治疗,如坏死肠段切除。
必须充分做好手术病人的术前准备,包括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和低蛋白血症;补足血容量;全面了解内脏功能;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还要充分估计术中可能发生休克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低血容量休克的措施。
综上所述,可概括为积极消除病因,保护呀提高机体的调节代偿能力。
休克是一危重变化的动态过程,临床应熟悉休克的早期症状、体征,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休克的发生。已发生休克者,应及时治疗,治疗愈早愈好,针对不同类型的休克,施以针对性治疗,同时,密切观察病人中枢神经系统、心、肺、肾功能,立足于改善组织血流灌注,及时调整治疗措施。
三、休克有哪些典型症状
症状根据时期不同而不同
1.休克早期
在原发症状体征为主的情况下出现轻度兴奋征象,如意识尚清,但烦躁焦虑,精神紧张,面色、皮肤苍白,口唇甲床轻度发绀,心率加快,呼吸频率增加,出冷汗,脉搏细速,血压可骤降,也可略降,甚至正常或稍高,脉压缩小,尿量减少。
2.休克中期
患者烦躁,意识不清,呼吸表浅,四肢温度下降,心音低钝,脉细数而弱,血压进行性降低,可低于50mmHg或测不到,脉压小于20mmHg,皮肤湿冷发花,尿少或无尿[6]。
3.休克晚期
表现为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1)DIC表现:顽固性低血压,皮肤发绀或广泛出血,甲床微循环淤血,血管活性药物疗效不佳,常与器官衰竭并存。
(2)急性呼吸功能衰竭表现:吸氧难以纠正的进行性呼吸困难,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促,发绀,肺水肿和肺顺应性降低等表现。
(3)急性心功能衰竭表现:呼吸急促,发绀,心率加快,心音低钝,可有奔马律、心律不齐。如出现心律缓慢,面色灰暗,肢端发凉,也属心功能衰竭征象,中心静脉压及脉肺动脉楔压升高,严重者可有肺水肿表现。
(4)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高血钾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5)其他表现:意识障碍程度反映脑供血情况。肝衰竭科出现黄疸,血胆红素增加,由于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肝性脑病发病率并不高。胃肠道功能紊乱常表现为腹痛、消化不良、呕血和黑便等。
四、休克病人的饮食宜忌
饮食禁忌如下:
一、休克后补血食疗方法(下面资料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1、红糖桃仁粳米粥
功效:化淤止血,养血益胃。对妇女淤血内停所致的产后出血较为有效。
原料:桃仁35克,粳米100克,红糖50克。
制法:(1)将粳米淘洗干净,待用。
(2)把桃仁去皮尖,清水洗净,待用。
(3)将粳米与桃仁齐放入洗净的煮锅中,加清水适量,置于炉火上煮,待米烂汁粘时离火,加入红糖搅化调味即可食用。
2、大枣花生桂圆泥
功效:清气醒脾,调中开胃,补血止血。适用于妇女产后子宫出血和缺铁性贫血等症。
原料:大枣100克,花生米100克,桂圆肉15克,红糖少许。
制法:(1)将大枣去核,清水洗净,待用。
(2)把花生、桂圆肉也洗一洗,待用。
(3)将大枣、花生米、桂圆肉放入大碗内,共捣为泥,加入红糖搅匀后,上笼蒸熟即成。
3、三七炖鸡蛋
功效:化淤止血,养血活血,能络止痛。此方重在化淤而止血,故对淤血内停所致的妇女产后出血甚为适宜。
原料:鸡蛋3个,三七粉3克,红糖20克。
制法:
(1)将鸡蛋打入碗内,用筷子搅匀,待用。
(2)在锅中加清水适量,放入炉火上烧开,将鸡蛋倒入锅内,再把三七粉放入,煮至鸡蛋凝固时,即可离火,盛入大碗中,再加入红糖搅化即可食用。
4、归桂红糖粥
功效:温经散寒,化淤止血,益气养血。适用于产后寒凝、淤血内阻所致的产后出血。
原料:当归20克,肉桂10克,粳米100克,红糖50克。
制法:
(1)将当归、肉桂清洗净,放入沙锅内,加清水适量,置于火上,煮1小时后,取汁去渣,待用。
(2)把粳米淘洗干净,直接放入锅中,加入药汁,再兑适量清水,煮至米烂汁粘时,放入红糖搅化,即可食用。
五、休克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病因根据病况不同分为多种,虽然目前对于休克分类尚无统一认识,但临床一般将其分为三大类:
(1)失血性休克:是指因大量失血,迅速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而引起周围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征。一般15min内失血少于全血量的10%时,机体可代偿。若快速失血量超过全血量的20%左右,即可引起休克。
(2)烧伤性休克:大面积烧伤,伴有血浆大量丢失,可引起烧伤性休克。休克早期与疼痛及低血容量有关,晚期可继发感染,发展为感染性休克。
(3)创伤性休克:这种休克的发生与疼痛和失血有关。
(4)血管扩张性休克
这类休克通常是由于血管扩张所致的血管内容量不足,其循环血容量正常或增加,但心脏充盈和组织灌注不足。
(5)低血容量性休克
低血容量性休克为血管内容量不足,引起心室充盈不足和心搏量减少,如果增加心率仍不能代偿,可导致心排血量降低。
(6)感染性休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临床上以Gˉ杆菌感染最常见。根据血流动力学的特点有分为低动力休克(冷休克)和高动力性休克(暖休克)两型。
(7)过敏性休克: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到抗原物质时,可发生强烈的变态反应,使容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并出现弥散性非纤维蛋白血栓,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良可使多脏器受累。
(8)神经源性休克:交感神经系统急性损伤或被药物阻滞可引起影响的神经所支配的小动脉扩张,血容量增加,出现相对血容量不足和血压下降;这类休克雨后好,常可自愈。
(9)心源性休克
此类休克是指心脏泵功能受损或心脏血流排出道受损引起的心排出量快速下降而代偿性血管快速收缩不足所致的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低灌注和低血压状态。心源性休克包括心脏本身病变、心脏压迫或梗阻引起的休克。
六、休克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检查项目如下:
(一)血常规 :大量出血后数小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即显著降低;失水病人则发生血液浓缩,红细胞计数增高,红细胞压积增加,白细胞计数一般增高,严重感染者大多有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的显著增加,嗜酸性粒细胞可减少,有出血倾向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血小板计数可减少,血纤维蛋白原可减低,凝血酶原时间可延长,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或乙醇胶试验阳性。
(二)血液化学 :血糖增高,血丙酮酸和乳酸增高,并有pH值降低,碱储备降低,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肾功能减退时可有血尿素氮和非蛋白氮等增高,血钾亦可增高,肝功能减退时血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可增高,肝功能衰竭时血氨可增高,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含量可下降,肺功能衰竭时动脉血氧分压显著降低,吸纯氧亦不能恢复正常。
(三)尿常规: 随肾脏的变化尿中可出现蛋白,红细胞和管型等。
(四)心电图: 可有冠状动脉明显供血不足的表现,如ST段下降,T波低平或倒置,甚至可有类似心肌梗塞的变化,原有心脏病者还可有相应的心电图改变。
七、西医治疗休克的常规方法
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紧急情况,应该抓紧时间进行救治,在休克早期进行有效的干预,控制引起休克的原发病因,遏止病情发展,有助于改善病人的预后。
1.一般紧急治疗
通常取平卧位,必要时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以利于呼吸和下肢静脉回流同时保证脑灌注压力;保持呼吸道通畅,并可用鼻导管法或面罩法吸氧,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呼吸机辅助通气;维持比较正常的体温,低体温时注意保温,高温时尽量降温;及早建立静脉通路,并用药(见后)维持血压。尽量保持病人安静,避免人为的搬动,可用小剂量镇痛、镇静药,但要防止呼吸和循环抑制。
2.病因治疗
休克几乎与所有临床科室都有关联,各型休克的临床表现及中后期的病理过程也基本相似,但引起休克的原因各异,根除或控制导致休克的原因对阻止休克的进一步发展十分重要,尤其某些外科疾病引起的休克,原发病灶大多需手术处理。治疗原则应该是: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对原发病灶作手术处理。即使有时病情尚未稳定,为避免延误抢救的时机,仍应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进行针对病因的手术。
3.扩充血容量
大部分休克治疗的共同目标是恢复组织灌注,其中早期最有效的办法是补充足够的血容量,不仅要补充已失去的血容量,还要补充因毛细血管床扩大引起的血容量相对不足,因此往往需要过量的补充,以确保心输出量。即使是心源性休克有时也不能过于严格地控制入量,可在连续监测动脉血压、尿量和CVP的基础上,结合病人皮肤温度、末梢循环、脉率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情况,判断所需补充的液体量,动态观察十分重要。当然最好在漂浮导管监测肺动脉楔压的指导下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