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

痹证疾病介绍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病证。主要表现为肌肉、筋骨、关节等部位酸痛或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发作的特点。痹证的发生,与体质的盛衰以及气候条件、生活环境有关。痹证初起,不难获愈,晚期病程缠绵。

 

痹证常见症状及对应治疗方法大全


一、痹证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痹证的发生,主要由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袭人体,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或病久痰浊瘀血,阻于经隧,深入关节筋脉。一般多以正气虚衰为内因;风寒湿热之邪为外因。痹证起病一般不明显。疼痛呈游走性或有定处,有的为刺痛、或麻木、或肿胀。但部分患者起病有发热、出、口渴、咽红痛、全身不适等症,继之出现关节症状。本病初起,以邪实为主,病位在肢体皮肤经络。久病多属正虚邪恋,或虚实夹杂,病位则深入筋骨或脏腑。临床上可出现瘀血痰浊阻痹;气血亏虚;或复感于邪,脏腑损伤等病理变化。

 

二、痹证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痹证作为症状可见于西医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以及骨质增生性疾病,其他如布氏杆菌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结节性红斑、结节性脉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肌炎等也可见到痹证证候。

三、痹证有哪些典型症状

1、风痹:风痹初起,邪气较浅,尚未入脏腑,多发于膝、腕等关节。证见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脉浮。治宜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用防风汤加减。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宜寒热并用,方用桂枝芍药汤加减。

2、寒痹:寒气偏盛,入于筋骨,肢体关节为主要疼痛部位。证见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肤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治宜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用乌头汤加减。

3、湿痹: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血津液的流通。证见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治宜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用薏苡仁汤加减。

  4、热痹:风、寒、湿痹后期化热伤阴,高热、久热不解而形成。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方用白虎加桂枝汤。若热痹化火伤津,可见关节红肿,疼痛剧烈,入夜更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方用犀角散。

四、痹证应该如何预防

预防:注意防寒、防潮,避免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汗出勿当风,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入水洗浴等。患者应加强个体调摄,如房事有节、饮食有常、劳逸结合、起居作息规律化等。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患者对寒凉之品不宜多食,如雪条、竹笋、通菜等。

 

五、痹证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1、发病情况: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天气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2、发病年龄: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3、临床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六、痹证病人的饮食宜忌

  一、食疗方:

      1、组成:丁香、肉桂各等份(研未),汉防己米、生姜汁、米醋、白酒、面粉各适量。用法:将上药制成药饼(宜随用随做),敷于患处。腰腿痛患者加敷肾俞、腰阳关,关节炎患者须在药饼上拔火罐10~15分钟。隔日1次,在伏天连作4次。

2、组成:地黄、白酒各适量。用法:捣烂浸入酒内,7天即得。每次饮30毫升,1日2次。

3、组成:生姜汁、葱汁各45克,米醋15克、牛皮胶90克、陈皮24克。用法:陈皮煎汤去渣,入其余药物,文火熬成膏状,摊于布上,贴于患处。

4、组成:紫苏30克、连须葱头90克、生姜60克、陈皮6克。用法:上药共捣烂,用菜籽油适量,放锅内煎过,入灰面搅匀制成药饼,乘热敷于患处,药凉再煎再敷。

5、组成:樟树皮、老生姜、酒糟各适量。用法:将樟树皮切细,生姜捣烂,和酒糟炒热,敷于患处,药冷更换新炒热药。

6、组成:老生姜1块、药酒适量。用法:将姜切去一面,药酒烧热,以姜蘸酒频擦于痛处。

7、组成:南藤120克、白酒2000毫升。用法:同浸渍5~7日,取上清液即得。每饮30~50毫升,每日1~2次。或每取6克水煮汁,兑少量酒饮服。

8、组成:黑豆(炒)200克、米酒1000毫升。用法:乘豆热时浸入酒中,密封三宿即得。随酒量饮,常令酒气相续。主治:痹证、头目眩冒筋急。

9、组成:芥未30克、醋300毫升。用法:上药加少量开水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贴在痛处。3小时后取下,每隔3~5天贴1次。

10、组成:当归200克、粮食酒1000毫升。用法:浸渍5~7日,每服30~50毫升,1日2次,以瘥为度。主治:手臂疼痛。

11、组成:蚕砂(炒黄)150克、白酒1000毫升。用法:取家蚕幼虫二眠到三眠时的原蚕屎,炒微黄,绢袋盛浸酒,浸经3~5日即得。每次饮30毫升左右,每日2次。主治:顽痹,腹内宿冷,瘀血,腰脚痛冷。

12、组成:丁公藤200克、50度米酒适量。用法:将药切细,蒸半小时,加入米酒中浸渍15天,滤取1000毫升浸出液即得。每次服15~30毫升,1日2次。主治:风湿性腰痛。

13、组成:干姜50克、苍术10克、当归15克、白酒适量。用法:前3味共研成细未,白酒调成糊状,外敷于患处疼痛明显处,纱布包扎固定。然后在装有2只60~100W白炽灯泡的烤箱外烤约20~40分钟,每日1次,2周为1疗程。主治:寒湿性腰腿痛。说明:在治疗过程中,如局部出现水泡,应停止敷药,待水泡消失后继续治疗。

14、组成:制附子30克、自酒1500毫升。用法:浸泡5~7扫,每日服1次,每次30~50毫升。主治:大风诸痹。说明:阴虚阳盛,真热假寒者及孕妇忌服。

二、痹证患者适宜服食的食物有:

1、薏苡仁

俗称六谷米。具有利湿除痹的作用,是中医最常用的治痹食品。早在二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薏苡仁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明·李时珍曾介绍治疗痹症的两种方法,一是薏苡仁为末,同粳米煮粥,日日食之,可以去风湿,强筋骨,健脾胃。二是薏苡仁粉,同曲米酿酒,或袋盛煮酒饮之。可见久痹之人,宜常食薏苡仁。

2、蛇肉

无论有毒蛇或是无毒蛇,蛇肉无毒,皆可食用。历代医家均认为蛇为祛风湿、通经络、透筋骨之上品。《本草经疏》说:“蛇性走窜,亦善行而无处不到。”凡风湿顽痹,骨节疼痛者均宜食用。以蛇浸酒饮用,更为适宜。

3、黄鳝

性温,味甘,能补虚损、除风湿、强筋骨,有治疗风寒湿痹的作用。唐代食医孟诜说:“补五脏,逐十二风邪,治风湿。”《本草经疏》也记载:“黄鳝甘温能通经脉,疗风邪。”痹证者宜常食之。

4、樱桃

性温,味甘,有益气、祛风湿的功效,可治四肢关节酸痛,尤以浸酒食用为宜。《滇南本草》中记载:“樱桃,治一切虚证,能大补元气,滋润皮肤;浸酒服之,治左瘫右痪,四肢不仁,风湿腰腿疼痛。”

5、葡萄

适宜痹证者浸酒服食,它有补气血、强筋骨的作用。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载,说它:“主筋骨湿痹,益气倍力,令人肥健耐饥,忍风寒,可作酒。”《滇南本草》亦云:“大补气血,舒筋活络,泡酒服之。”《百草镜》也认为葡萄能“治筋骨湿痛”。

6、木瓜

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中医常用以治疗风湿筋骨疼,腰膝酸痛等,著名的“木瓜丸”等治疗风湿痹痛的效方,都以木瓜为主要成分。凡痹证患者,适宜将鲜果生吃,或作菜蔬,也可做成蜜饯食用。

7、生姜

性温,味辛,有较强的祛风散寒力,适宜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关节酸痛、痹证初起者食用。马文飞《食物疗法》中曾介绍: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生姜、大葱、辣椒各9克,同面条煮食,趁热吃下,以出汗为度,连服10日,每日2次。

8、桂皮

又叫肉桂,既是做肉类食品的佐料,又有散风寒、通血脉的作用,风寒湿痹者宜食之,民间多有运用。《本经》说它“利关节”,《别录》中称它“坚骨节,通血脉”。《日华子本草》认为肉桂“治风痹骨节挛缩”。《本草纲目》记载“治寒痹”。由此可见,凡风痹、寒痹、湿痹之人,食用桂皮,均有益处。民间常用肉桂3克,配合生姜9克,煎水服,以治风湿痛。

9、葱白

性温,味辛,有散寒气、通血脉的功效。《别录》云:“治伤寒骨肉痛。”唐·孟诜说它“通关节”。《用药心法》中载:“通阳气,发散风邪”。明·李时珍称它“除风湿,身痛麻痹”。所以,葱白不仅是极为常用的调料,也对风湿痹证有治疗作用。

10、乌饭树叶

即南烛叶,中国江惟一带,每于寒食节采树叶煮成乌饭食用,故名“乌饭树”。其果实味甜可食,其叶有强筋骨作用。叶橘泉《食物中药与便方》中曾介绍:“血虚风痹,腰脚无力:春季采新叶,嫩枝,切细,加水熬浓汁去渣,加糖收膏,瓷瓶收贮,每次用温水送服1匙,1日2次。”

11、曲酒

有通血脉、祛风寒、行药势、止痹痛、增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所以,很多治疗风湿筋骨痛的药方,常用白酒浸泡后饮服。风寒湿痹之人,宜少量常饮。正如《养生要集》中所说:“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宜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

12、蜂王浆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1960年第10期《医学科学参考资料》中介绍:治疗慢性期风湿样关节炎,每日服用蜂王浆400毫升,连服3~6个月。初步观察28人,结果显著进步(指全身情况改善,关节疼痛显著减轻)者7人,进步者3人,稳定者10人,无效者8人,一般在服用后第3~4周开始生效。

13、大豆卷

即大豆经发芽后晒干而成,有祛风湿,治痹证的作用。《本经》云:“主湿痹,筋挛,膝痛。”《长沙药解》认为:“大豆黄卷通腠理而逐湿痹,治筋挛膝痛之疾。”《本经疏证》中还说:“夫湿痹而筋挛膝痛,湿闭于下者宜升,湿不闭则筋自舒,筋既舒则膝不痛。既治筋挛,又欲其湿升者,舍大豆黄卷别无他矣。”治湿痹,《普济方》中有一法:大豆卷炒约600克,酥25克,为末,食前温水服1匙,1日2次。《日本动植物民间药》还记述:用黄豆1味煎水服,可治筋骨拘挛,膝痛湿痹。

14、羊骨

性温,味甘,能补肾、强筋骨。痹痛日久,多损及肝肾。《本草纲目》中记载:“治筋骨挛痛:羊胫骨,酒浸服之。”这有类似于古方虎骨酒之用。《食物中药与便方》还介绍:“腰椎痛、筋骨痛:羊胫骨炙至焦黄色,研极细末,每次食后以温黄酒送服3~6克,1日2次。”所谓“腰椎痛、筋骨痛”,均属痹证范畴,可见痹痛之人宜食之。

15、鳗鲡

俗称白鳝。既有补虚损作用,又有祛风湿功效。唐代食医孟诜曾指出:“腰肾间风湿痹常如水洗者,可取五味、米煮,空腹食之,甚补益。”《本草汇言》亦载:“鳗鲡鱼,风湿脚气痹痛人常食之,渐渐获效。”

16、乌鱼

又称黑鱼、蠡鱼,有健脾利水作用。《随息居饮食谱》还说它:“行水,化湿,祛风”。《本草经疏》也认为“蠡鱼主湿痹”。对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尤其是属中医的“湿痹”之人,食之甚宜。

17鲈鱼

又称花鲈。性平,味甘,能补脾胃、益肝肾。《嘉祜本草》还说它“益筋骨”,因为肾主骨、肝主筋,既能补益肝肾,就有强壮筋骨作用。崔禹锡《食经》中即云:“鲈鱼肉主风痹。”《中药大辞典》中也说它“主水气,风痹。”所以肝肾不足,体弱痹痛者,常食颇宜。

18、猫肉

性温,味甘酸,有疏风通络的作用。《四川中药志》中即有“治风湿痹痛”的记载。同时,猫肉又能补虚益气,因此,凡痹痛日久,体质虚弱者,食之甚宜。

19、桑椹

有补益肝肾之功。《本草拾遗》认为它能“利五脏关节,通血气。”《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认为:“桑椹利关节,健步履,祛风湿。”所以,对于中老年关节酸痛,或体虚痹痛者,食之最宜。这是本着中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道理,桑椹能养血,故能祛风,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者宜食之。民间常用鲜黑桑椹500克,白酒1000毫升,将桑椹浸入酒中1周,滤渣,每日早晚各服15毫升。

20、栗子

性温,味甘,有补肾、强筋、活血、散瘀的作用。对痹痛日久,肾气亦虚者,尤为适宜。因为肾主骨,久痹及肾。《食性本草》中认为栗子“理筋骨风痛”。因此,久痹骨痹者食之尤宜。

21、花椒

性温,味辛,有散寒除湿的作用。如《本经》中说它“主风邪气,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名医别录》也认为“花椒开腠理,通血脉,调关节”。由此可见,患有风寒湿痹者,食之颇宜。

此外,风寒湿痹者也宜食用胡椒、紫苏、辣椒、羊肉、狗肉等辛温性暖的食品。个别热痹之人,宜吃丝瓜、冬瓜、瓠子、苦瓜、绿豆、绿豆芽、赤小豆、豆腐、金银花、芦根、生地黄等清热除痹之物。

三、痹证患者不适宜服食的食物有

热痹证忌胡椒,肉桂,辣椒,花椒,生姜,葱白,白酒等温热助火物品。

 

七、西医治疗痹证的常规方法

一、预防:注意防寒、防潮,避免风寒湿之邪侵入人体。汗出勿当风,劳动或运动后不可乘身热汗出入水洗浴等。患者应加强个体调摄,如房事有节、饮食有常、劳逸结合、起居作息规律化等。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外邪的抵抗力。患者对寒凉之品不宜多食,如雪条、竹笋、通菜等。

1、风寒湿痹型

肌肉关节疼痛酸麻,或有肿胀,遇阴雨寒冷则疼痛加剧,得热痛减,口淡不欲饮或喜热饮。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

(1)主方蠲痹汤(程钟龄《医学心悟》)

处方:羌活、独活、秦艽各12克,海风藤30克,桂枝、当归各10克,川芎6克,威灵仙、白芍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若风胜者,加防风,白芷各10克。湿胜者,加防己12克,薏苡仁20克,萆薢15克。寒胜者,加川乌头、熟附子各10克,细辛3克。

(2)中成药

①追风透骨丸,每次9克,每日3次。

②腰椎痹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③风湿药丸,每次1丸,每日2次。

(3)单方验方

①除痹汤(胡熙明等《中国中医秘方大全》)

处方:桂枝、羌活、独活各9克,川芎lO克,虎杖、寻骨风、木瓜、白花蛇、防风各12克。水煎服。

②桂枝活络汤(赖天松等《Il缶床奇效新方》)

处方:桂枝、赤芍各15克,白芍、丹参各30克,乳香、没药、炒穿山甲各10克,当归12克,蜈蚣2条,秦艽20克,甘草3克。水煎服。

2、风湿热痹型

【证见】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

(1)主方宣痹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防己、北杏仁各12克,连翘15克,滑石、薏苡仁各30克,栀子12克,忍冬藤30克,赤小豆20克,蚕砂10克,龙胆草12克,桑枝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皮肤有红斑者,加牡丹皮、地肤子各12克,赤芍15克。化火伤阴者,加生地黄20克,玄参、麦冬各15克。

(2)单方验方

①四物四藤合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川芎各9克,生地黄、鸡血藤、海风藤、宽筋藤、桑寄生、络石藤各15克,独活、地龙各6克。水煎服。

②葛根银花藤合剂(方药中等《实用中医内科学》)

处方:葛根60克,忍冬藤45克,丝瓜络15克,路路通12克。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3、痰瘀痹阻型

【证见】痹证日久,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

【治法】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方药】

(1)主方桃红饮(林骊琴《类证治裁》)加味

处方:当归尾12克,川芎9克,桃仁、红花各10克,威灵仙15克,穿山甲20克,地龙、土鳖虫各9克,白芥子、胆南星各10克,乌梢蛇、露蜂房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

①小活络丸,每次1丸,每日2次。

②活络止痛丸,每次1丸,每日3次。

(3)单方验方治痹活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当归、赤芍、木瓜、泽泻各10克,生地黄15克,茯苓12克,桃仁、红花、川芎、蜂房、桂枝各6克,丹参9克。水煎服。

4、久痹正虚型

【证见】骨节疼痛,时轻时重,腰膝软痛,形瘦无力。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养血益气,培补肝肾。

【方药】

(1)主方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加减处方:独活、秦艽、当归、桂枝各12克,桑寄生20克,川芎、熟地黄、白芍、茯苓、续断、党参、牛膝各15克,狗脊、杜仲18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

若久痹内舍于心,可选用炙甘草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减。

(2)中成药

①舒筋健腰丸,每次5克,每日3次。

②壮腰关节止痛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单方验方

①温肾止痛丹(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附子12克,淫羊藿、巴戟天、杜仲、桑寄生、黄芪、熟地黄、当归、赤芍、白芍、怀牛膝各15克,川芎9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

②龙蛇散(周长勤《广西中医药》1985.3)

处方:地龙、白花蛇各150克,土鳖虫、蜈蚣、僵蚕、全蝎、蜣螂各30克,穿山甲20克。共研干为细末,分成20包,每日l包,分2次冲服。

  二、痹证-痹证治疗的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威灵仙60克研末,葱白30克捣烂,用醋适量共调成糊状,外敷贴于痛处。

(2)丝瓜络30克,地龙20克,莱菔子12克,共捣烂,外敷痛处。

(3)乳香、没药各10克,地骨皮15克,车前草20克,共捣烂,用白酒调拌,外敷贴于痛处。

(4)鲜威灵仙500克,松树针90克,甘草50克。水煎,熏蒸并热敷痛处,每日1次,每次1小时。

(5)食盐500克,小茴香120克,研末,共炒热,用布包熨痛处。

(6)川乌头、草乌、松节、生胆南星、生半夏各30克,共研细末,浸酒外擦患处(不可内服)。

2、针灸疗法:按不同部位,关节选择相应穴位,也可选阿是穴。

    (1)肩部、肩髑,肩髎,肩贞、肩前、肩后。

(2)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天泽。

(3)背脊、水沟,身柱,腰阳关。

(4)髀部、环跳,居髎,悬钟。

(5)股部、秩边,承扶,阳陵泉。

(6)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7)踝部、中脉,照海,昆仑,丘墟。

(8)行痹者、加隔俞、血海。痛痹者,加肾俞、关元。着痹者,加足三里、商丘。热痹者,加大椎、曲池。

操作、行痹、热痹者,用毫针泻法浅刺,并可用皮肤针叩刺。痛痹者,多灸,深刺留针,可兼用隔姜灸。着痹者,针灸并施或兼用温针、皮肤针和拔罐法。

 

友情提示:

本篇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本文内容影响到您的合法权益(含文章中内容、图片等),请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