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火旺疾病介绍
肝火旺,中医称“肝火上升”,是属人体内脏气血调节出了问题,并不是很严重的疾病。中医用“火”来形容身体内的某些热性症状,上火的程度较“热气”还重。一般所说的上火,也就是人体阴阳失衡后出现的内热症。
中医认为“火”的病理可分虚实两大类,常见的上火症状有心火和肝火两种。不严重时,会出现皮肤干裂,口舌生疮,心烦肺热等。因此,肝火上升不要吊以轻心,要及时调节营养,去火养肝。平时有人在与人争执时大发雷霆,所以也比作大动肝火,肝火旺。
肝火旺常见症状及对应治疗方法大全
一、肝火旺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1、平时所吃的油腻、辛辣的食物及化学合成的药物会加重肝脏的负担,致使血液循环不畅,这时肝脏充血并且下腹腔静脉受压,就导致肝火上升。
2、肝火多由外界刺激引起,生闷气等都会引起肝火上升,所以调整自己的情绪也非常重要。
3、如果体内血流不畅通,阻止肝脏在解毒过程中及下腹腔血液的回流也会使肝脏充血。
4、多数乙肝患者的肝脏存在病变,使得机体产生的许多有害物质和毒素在体内过多堆积,相比正常人来说,更容易导致肝火旺。
5、如果体内存在毒素,阻碍对营养成分吸收,气血不足,影响肝正常功能,导致肝火上升。
二、肝火旺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加重都与“肝火”有关,其中以心肌梗塞和脑血管意外更为突出,“肝火”对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一旦发现要及时治疗。
三、肝火旺有哪些典型症状
中医认为,肝火是肝阳的表现形式,肝火旺就是肝的阳气亢盛表现出来的热象,多因七情过极、肝阳化火或肝经蕴热所致。一般情况下,肝火旺的人会有头晕、面红、目赤、口苦、易怒等症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般情况下,如果肝火旺会导致身体上部有热,或上冲性特点,表现为头晕、面目红赤、红潮难退、易暴怒、口干舌燥、口苦、口臭、头痛、头晕、眼干、睡眠不稳定、身体闷热、舌苔增厚等。更甚者会晕厥、呕血等;
2、肝火旺可导致月经失常,这是因为肝火旺而引起妇女月经紊乱,表现为经血量减少、经期延迟或者闭经等;
3、肝火旺会导致失眠,这多是因为思虑过度、恼怒损肝等造成;是指肝火侵扰所致的失眠,多由恼怒伤肝、思虑过度等引起。肝藏魂,肝火旺则魂不守舍,夜卧不宁,易惊。
4、肝火旺还可以导致孕妇恶阻,孕妇怀孕期间,肝火旺可表现为恶食挑食、眩晕口苦、呕吐苦水等。
5、肝火上炎:是指肝火旺导致的上部有热象或上冲性症状特点,如头晕、面红、目赤、口苦、易怒,甚至发狂、晕厥、呕血等。
6、肝火旺致恶阻:是恶阻证型之一,多由妇女孕后肝火旺,肝火挟冲脉之火上冲引起,症见呕吐苦水、恶食择食、眩晕口苦等。
7、小孩肝火旺分虚实两种,虚火旺盛的症状表现为心烦、口干、低热、盗汗等。实火旺盛的症状表现为口干、反复口腔溃疡、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四、肝火旺应该如何预防
如果要有效的消除“火气”,就要注意一些防治方法:
1、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不熬夜,避免食用冰冷及上火食物。
2、适当运动,减轻压力,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不仅可以提升免疫力,预防感冒,还能减少火气形成。
3、慢性病朋友要遵从医嘱,按时服药,使病情稳定,才能避免病邪化热、化火。
4、针对五脏六腑或不同部位的火气,服用清热解毒药物,如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但是这些中药仍须由专业中医师开处方才能服用,以免误食而引起不良副作用。
五、肝火旺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肝火旺是中医辨证的诊断,主要采用中医辩证的方法来确诊,西医检查无法确定。患者常见临床表现目赤,易怒,头痛,胁痛,口苦,吐血,咯血,脉弦数等症。
肝火的鉴别诊断:
1、肝火上炎
病证 头热
主要症候 头热面红,心烦易怒,夜寐不安,胁痛口苦,舌红苔薄,脉弦有力。
2、肝火亢盛
病证 消瘦
主要症候 形体消瘦、烦躁不安,性急易怒,头晕目眩,胁肋灼痛,口苦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3、肝火上冲
病证 舌出血
主要症候 舌上出血,舌肿木硬,舌苔黄,舌边红绛,或起芒刺,并见头中热痡,烦热,头晕目眩,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耳鸣耳聋,胁肋痛,性急善怒,小便黄赤,大便干燥,甚则昏厥,脉弦数。
4、肝火犯肺
病证 咳嗽
主要症候 症见咳嗽气逆,痰出不爽,或如梅核,或如败絮难以咳出。咳时面红并引及胁痛。咽喉干燥,烦躁易怒。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
5、肝火犯胃
病证 吐血
主要症候 、吐血兼见心烦胸闷,善怒胁痛,口苦或口酸,多恶梦,或见唇青,或频作呃逆,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6、肝火燔灼
病证 胃痛
主要症候 胃脘烧灼疼痛,痛势急迫,疼痛拒按,喜冷恶热、烧心泛酸,口干口苦,甚则呕吐苦水,或兼见吐血、便血。烦躁易怒,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7、心肝火旺
病证 经质粘稠
主要症候 月经先期量多,甚或血崩,质浓稠如膏,经色鲜红,或紫红,或紫黑,并见面红目赤,心烦急躁,失眠多梦,胸胁胀痛,口苦而渴,或具经行发热,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8、肝火偏亢
病证 月经过多
主要症候 月经提前而至,经量过多或兼经期延长,色鲜红或紫黑,质浓稠,有瘀块,面赤心烦,急躁易怒,胸闷乳胀,头晕头痛,夜寐多梦,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主要症候 症见咳嗽气逆,痰出不爽,或如梅核,或如败絮难以咳出。咳时面红并引及胁痛。咽喉干燥,烦躁易怒。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
5、肝火犯胃
病证 吐血
主要症候 、吐血兼见心烦胸闷,善怒胁痛,口苦或口酸,多恶梦,或见唇青,或频作呃逆,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6、肝火燔灼
病证 胃痛
主要症候 胃脘烧灼疼痛,痛势急迫,疼痛拒按,喜冷恶热、烧心泛酸,口干口苦,甚则呕吐苦水,或兼见吐血、便血。烦躁易怒,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7、心肝火旺
病证 经质粘稠
主要症候 月经先期量多,甚或血崩,质浓稠如膏,经色鲜红,或紫红,或紫黑,并见面红目赤,心烦急躁,失眠多梦,胸胁胀痛,口苦而渴,或具经行发热,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8、肝火偏亢
病证 月经过多
主要症候 月经提前而至,经量过多或兼经期延长,色鲜红或紫黑,质浓稠,有瘀块,面赤心烦,急躁易怒,胸闷乳胀,头晕头痛,夜寐多梦,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六、肝火旺病人的饮食宜忌
饮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火去燥,容易上火的朋友可以多吃下面这些食品,对去除肝火会有所帮助。
1.“苦”味食物:主要包括苦瓜、杏仁、苦菜、苦丁茶、芹菜等,能够解热消暑、消除疲劳。
2.西瓜: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润肠、利尿等功效,夏天可以多吃。
3.草莓:草莓中含有的胡萝卜素是合成维生素A的重要物质,多吃草莓具有养肝名目、清热解暑、除烦的作用。
4.西红柿: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营养丰富,还能够清热解毒,平肝去火。
5.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还能够滋阴、去火。
6.可以吃些醋豆,以调节身体内分泌,缓解肝火过旺。
七、西医治疗肝火旺的常规方法
出处 《丹溪心法》
来由:唐容川云:“病左胁痛,及呕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 《血证论》吴鹤皋云:“左金者,黄连泻去心火则肺金无畏,得以行金令于左以平肝,故曰左金。” 《医方考》)心属火,肝属木,肺属金,肝位于右而行气于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则生化正常。有清热止泻,缓急止痛之效。戊为胃土,己为脾土,本方善于泄肝,使木不克土,戊己自安,故以命名。
组成:本方由姜黄连、吴茱萸二味药物组成
用于肝经火旺所致之胁肋胀痛,呕吐吞酸,嗳气口干,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有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功。
名称 咯血方
出处 《丹溪心法》
来由:咯血一证,原因甚多,肝火灼肺即其因之一。本方用青黛、山栀泻肝凉血;瓜蒌仁、海蛤粉清肺化痰;再加诃子敛肺止咳。诸药同用,可泻肝火以凉血,清肺热以止咳,共奏清肝宁肺之功,使火不犯肺,则肺气肃降,痰饮得化,咳嫩宁息,咯血自止。故名“咯血方”。
组成:本方由青黛、瓜蒌仁、山栀、诃子、海蛤粉五种药物组成
用于用于肝火灼肺所致之咳嗽痰中带血,痰质浓稠,咯吐不爽,心烦口渴,颊赤便秘,舌苔黄,脉弦数等症。有清热化痰,止咳止血之功。
出处 《兰室秘藏》
来由:本方为治头风之常用方,尤适于风湿热上攻于头,长期不愈者。头风,指头痛经久不愈,时发时止者。方隅云:“浅而近者、名曰头痛;深而远者,名曰头风。”( 《医林绳墨》)“清空”,这里指头部,头为诸阳经之会,清空之府。本方作用于清空部位,专治头风。其服法是:每次用少许药末,茶水调为膏状,抹在口中,再用白开水冲下,组成 本方由川芎、柴胡、黄芩、黄连、防风、羌活、炙甘草诸药组成
用于风湿热邪上壅头目所致之偏正头痛,年久不愈者。有清泻肝火,祛风止痛之功。
名称 痛泻要方
出处 《医方考》
来由:肝脾不和之腹痛泄泻,称为「痛泻」。吴琨云:「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宜,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医方考》)本方药仅四味,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陈皮辛能利气止痛。可疏
肝健脾,理气和中,补中寓疏,标本兼顾,能泻肝木而补脾土,调气机以止痛泻,洵为治疗痛泻的重要方剂,故命名曰「痛泻要方」。
组成:本方由白术、芍药、陈皮、防风四味药物组成
用于肝郁脾虚所致之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止,舌苔薄白,脉弦而缓等症。有疏肝补脾之功。
出处 《小儿药证直诀》
来由:肝主东方,属木色青,「泻青」,即泻肝也。 《删补名医方论》云:“肝木主春,乃阳生发动之始,万物生化之源,不可伤也。本方重用苦寒之品,以清泻肝火为主,又佐升散之品,以散郁火,寓升于降,是升降同用之法,可使泻肝而不伤肝气,升散而不助火势,相得而益彰,故为泻肝之善法”。汪昂云:“本方一泻(肝火)一散(肝风)一补(肝血),同为平肝之剂,故曰‘泻青’”。
组成:本方由当归、龙脑、川芎、生栀子仁、川大黄、羌活、防风组成蜜丸,煎竹叶汤同砂糖化下
用于肝火郁结所致之目赤肿痛,易惊多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者。有清泻肝火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