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暑疾病介绍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邮政·喂养》:“若伏暑之鞍,又宜急卸。”病名。发于深秋至冬月。伏暑的发生,一般认为是感受暑湿之气,迨至深秋或入冬,复感当令之邪而诱发。
伏暑常见症状及对应治疗方法大全
一、伏暑容易导致什么并发症
病程中出现但热不寒,入夜尤甚,天明得汗稍减而胸腹灼热不除,大便不爽,色黄如酱,肛门灼热,为本病暑湿挟滞郁于胃肠之特征。
二、伏暑应该如何预防
本病暂无有效预防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是本病防治的关键。患者的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营养充足。此外,患者还需注意忌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
三、伏暑有哪些典型症状
伏暑的诊断要点,本病多发生于秋冬季节。发病急骤,起病即见有暑湿之邪内蕴的里热证候,出现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的证候。
1、卫气同病型:发热,恶寒,无汗,头身,周身酸痛,心烦,口渴,脘痞,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濡数。
2、卫营同病型:发热,微恶寒,少汗,头痛,心烦,或见斑疹隐隐,或入夜烦躁不安。舌红少苔而干,脉浮细数。
3、邪郁少阳型:寒热似疟,身热午后较重,人暮尤剧,天明得汗稍减,但胸腹灼热不除,心烦口渴,脘痞胁满。舌尖边红,苔黄白而腻,脉弦滑数。
4、邪滞肠腑型:身热午后较重,胸腹灼热甚,恶心呕吐,纳呆脘痞,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红,苔黄垢腻,脉濡数。
四、伏暑病人的饮食宜忌
一、伏暑食疗方
1、清暑荷叶汤:用荷叶3张、柠檬4片、莲子12克、薏苡仁12克、鸡内金6克、猪瘦肉60克(切块),洗净同煲煮汤,以肉熟烂为度,加入适量精盐、葱白调味,吃肉饮汤。可作伏暑病患者辅助饮食治疗,尤其适合邪郁少阳或热滞肠腑的患者饮食。
2、恢复期可服食疗粥:干山药50克或鲜山药100~120克,洗净切块,粳米100克同煮粥,每日1~2次。
二、伏暑吃哪些对身体好
1、选择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菜汤、稀粥、蛋汤、蛋羹、牛奶等。
2、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既满足营养的需要,又能增进食欲:可供给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酱菜、大头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为宜。
3、保证水分的供给:可多喝酸性果汁如山楂汁、猕猴桃汁、红枣汁、鲜橙汁、西瓜汁等以促进胃液分泌,增进食欲。
4、多食含维生素C、E及红色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葡萄、枣、草莓、甜菜、桔子、西瓜及牛奶、鸡蛋等。预防感冒的发生。
5、饮食宜少量多餐:如退烧食欲较好后,可改为半流质饮食,如面片汤、清鸡汤龙须面、小馄饨、菜泥粥,肉松粥、肝泥粥、蛋花粥。
三、伏暑最好不要吃哪些食物
1、不吃不易消化和有刺激性的食物。
2、禁忌烟、酒、生蒜、芥菜等辛辣食物。
3、忌热性食物如高粱、糯米、韭菜、小茴香、刀豆等。
五、伏暑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伏暑的发生,一般认为是感受暑湿之气,迨至深秋或入冬,复感当令之邪而诱发。发病急骤,起病即见有暑湿之邪内蕴的里热证候,出现卫气同病或卫营同病的证候。
六、伏暑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在确诊时,除依靠其临床表现外,还需借助辅助检查。本病根据症状辨证论治。本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所以应积极预防。应引起临床医生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七、西医治疗伏暑的常规方法
一、中药治疗:
1、卫气同病型
【治法】清暑化湿,解表透邪。
【方药】
(1)主方黄连香薷饮(朱肱《类证活人书》)加味。
处方:香薷10克,扁豆15克,厚朴9克,黄连9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滑石20克,薏苡仁20克,竹叶10克,薄荷6克(后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脘痞泛恶、烦闷欲呕者,加法半夏9克,陈皮9克。若汗出而热不解、头重如裹者,加藿香10克,佩兰10克,白芷8克。若汗出多、面红赤垢、苔黄干者,加生石膏30克,寒水石20克。
(2)中成药苍薷丸,每次6克,姜汤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银翘散加杏仁、滑石、薏苡仁、通草方(孟澍江《温病学》)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竹叶10克,淡豆豉10克,荆芥9克,薄荷6克(后下),牛蒡子9克,杏仁8克,滑石30克,薏苡仁20克,通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2、卫营同病型
【治法】辛凉透表,清营泄热。
【方药】
(1)主方银翘散加减(孟澍江《温病学》)。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竹叶12克,荆芥9克,薄荷9克(后下),芦根15克,生地黄25克,牡丹皮10克,赤芍15克,麦冬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渴、小便黄短而无汗者,为阴液不足,加玉竹18克,玄参20克。若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30克,玄参30克,枳实8克。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每次30一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2次。
(3)单方验方银翘散合白虎汤加减(彭胜权《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
处方:金银花12克,连翘15克,淡竹叶12克,芦根30克,薄荷3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牡丹皮12克,赤芍12克,石膏30克,知母12克。水煎服,每日2剂。
3、邪郁少阳型
【治法】清泄少阳,解暑化湿。
【方药】
(1)主方蒿芩清胆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青蒿10克,黄芩12克,淡竹茹10克,法半夏9克,枳壳8克,陈皮8克,赤茯苓20克,滑石30克,青黛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纳呆、口苦、便溏、尿黄、苔腻者,可加大豆黄卷12克,通草6克,白蔻仁6克。若渴饮较甚,热久留不退、苔黄干者,可加乌梅6克,柴胡8克,大青叶10克。若兼见咳喘痰多、胸闷者,可加杏仁12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6克。
(2)中成药
①柴胡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注,每日2次。
②小柴胡冲剂,每次6~8克,温开水冲服,每日2-3次。
③单方验方柴青合剂(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柴胡10克,青蒿9克(后下),地骨皮12克,黄芩12克,地胆头12克,倒扣草12克,狗肝菜18克,芦根15克,野菊花12克,甘草5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剂。
4、邪滞肠腑型
【治法】清热化湿,导滞通下。
【方药】
(1)主方枳实导滞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枳实9克,生大黄9克,山楂9克,槟榔8克,厚朴8克,黄连6克,神曲6克,连翘9克,紫草9克,木通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大便水泻样、肛门灼热者,可去大黄、枳实,加黄芩12克,火炭母18克,葛根20克。腹胀闷痛者,加广木香9克(后下),藿香梗10克。呕吐频者,加法半夏9克,生姜6克,竹茹10克。
(2)中成药保和丸,每次2支,开水送服,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通里攻下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大黄12克(后下),芒硝9克(冲),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丹参15克,黄柏12克,苍术10克,牛膝12克,草河车12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
热入心营。
5、下移小肠型
【治法】清心凉营,利泻火府。
【方药】
(1)主方导赤清心肠(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鲜生地黄25克,茯神18克,木通6克,麦冬15克,牡丹皮12克,益元散9克(包煎),淡竹叶10克,莲子心3克,灯心草8克。水煎取汁1碗半,先冲童便1杯,分2次温服,每日2剂。
若小便色红者,可加白茅根30克,淡豆豉10克,三七末3克(冲)。发热甚者,加水牛角15克(刨片,先煎),连翘12克,芦根15克。
(2)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l~2次。
(3)单方验方银蒲消毒饮(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蒲公英30克,金银花20克,丹参20克,香附12克,滑石3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
热闭心包。
6、血络瘀滞型
【治法】清营泄热,开窍通络。
【方药】
(1)主方犀地清络饮(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水牛角25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0克,连翘12克,淡竹沥12克,鲜生地黄25克,赤芍15克,桃仁9克,生姜5克,鲜石菖蒲10克,鲜茅根30克,灯心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烦渴、高热、汗出多者,可加生石膏30克,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若癍疹隐隐或衄血、便血者,可加大青叶15克,玄参25克,仙鹤草15克。
(2)中成药醒脑静注射液,以8~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推注;后以2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
(3)单方验方加减银翘散
处方:连翘12克,金银花12克,玄参25克,麦冬25克,水牛角25克(刨片,先煎),竹叶12克。荷叶12克。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服2剂。
二、中医的其他疗法
敷药外治
用雄黄10克、朱砂lO克、玄明粉30克共研成细末,葱白、生姜捣烂绞汁约20毫升,与药末拌匀,再加入青皮鸭蛋清适量调成厚糊状。将药膏涂敷于患者脐窝神阙穴上,外以纱布盖上,再用宽布带束紧固定,每日换药。功可清心火、泄腑气,能退热、利尿、透邪。适用于热人心营、下移小肠的患者。